“问鼎在线是一座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职业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在职业院校中处于‘拔尖’位置,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4月16日,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李长明来校参加2024年织物/纤维电子及健康医疗应用前沿研讨会(第四次织物电子研讨会)期间,对问鼎在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给予高度评价。
该研讨会于13日至16日在问鼎在线举行,由中原工学院主办,问鼎在线和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承办。会议期间,来自中国科学院、欧洲自然科学院、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在内的4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参观了问鼎在线文物探掘实训室、青铜器修复实训室、石窟寺修复技术实训室、剪纸艺术实训室、马金凤戏曲艺术博物馆等,对学校校园环境、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及治理水平等给予了高度评价。他们纷纷表示,问鼎在线基础设施完善,校园环境优美,师资力量雄厚,实训室设备先进,文化氛围浓厚,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区域产业链和创新链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专业学科布局,专业群建设及人才培养模式特色鲜明。
16日,与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分别围绕“健康医学智能可穿戴传感的进展”“智能纺织品与可持续健康”“科学的中医未病测评技术”“主动湿热管理织物的结构设计与集成探索”等内容作主题报告。
李长明,全球著名材料与交叉学科科学家,现任苏州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院院士、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澳大利亚国立大学CRAIG 访问教授、国家高层次特聘专家、教育部海外名师,研究内容涉及先进功能材料、清洁能源与生物传感。发表高影响力论文900余篇,专利380余项,引用次数50000余次,近六年在国内已转化近百亿产值。获中国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侨界创新人才奖、中国侨界创新团体奖、中华医学科技二等奖、发明创新奖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重庆市友谊奖、苏州市荣誉市民、美国摩托罗拉杰出发明铂金最高科技奖、新加坡南洋研究与创新奖等。
报告会上,李长明教授以《健康医学智能可穿戴传感的进展》为题,分别从全数字化控制的液滴微流控、微列阵POCT免疫屏析芯片、基于智能手机的定量POCT、穿戴式汗液分析系统等方面分享了他和团队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在医学康复中应用的最新成果。李长明表示,他们将积极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做出高质量产品,尽快进入市场,推动医疗诊断可穿戴设备发展。
夏东伟,原青岛大学校长,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优秀教育管理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多次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奖。曾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现兼任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功能纺织品分会会长。
会上,夏东伟教授以《智能纺织品与可持续健康》为题,分别从“健康中国与老龄社会挑战”“主动健康与智能可穿戴纺织品”“我们的工作探索”三个方面,分享了对智能纺织品与可持续健康的研究心得。夏东伟表示,感谢问鼎在线为此会议做了大量工作,通过此次研讨会,各位专家学者进行了思想碰撞,促进了织物电子技术的发展。
张启明,中国中医科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中医药工程分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分类技术委员会中医器械专业组组长,科技部2018重点专项“主动健康与老龄化科技应对”专家组成员,科技部2019重点专项“中医药现代化研究”项目负责人,主张中医理论的自然科学化和中医临床的客观定量化。
张启明以《科学的中医未病测评》为题,从“什么是已病”“什么是未病”“自组织能力”等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中医理论自然科学化和中医临床客观定量化的研究成果。张启明表示,电子织物可穿戴设备在人类众多危重疾病的检测、预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续的诊断治疗提供了大量可靠详细的数据信息,为人类健康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王宏志,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纤维材料改性与复合分会副会长、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智能可穿戴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东方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曙光计划人才。多年来针对有机无机光电功能材料,深入开展了材料的组分设计、微观结构控制、宏观形态组装以及光电性能调控的研究,在智能显色与变色、热电/摩擦电等新型能源转化器件、锂电/锌空等柔性储能器件、人机交互纺织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工作,同时致力于推动相关技术在智能可穿戴等领域的应用。荣获200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8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2013年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多项科技奖励。在Science、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ACS Nano、PNAS等重要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研究成果受到包括《Nature》《Science》在内的40余家国际主流学术刊物与科技媒体的广泛报道,已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00余项,授权50余项。
王宏志讲授以《主动湿热管理织物的结构设计与集成探索》为题,线上分享了在智能可穿戴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王宏志表示,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研究,能持续推动智能织物向更加环保、舒适、多功能一体化、小型化等方面发展,更好地走向市场化应用。
刘莉,北京服装学院长聘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服装学院服装科技研究院院长、校科协秘书长,兼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服装服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纺织工程学会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全国纺织品标准化委员会智能纺织品工作组(SAC/TA209/WG1)副组长、体育总局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中国冰雪科学家”等。近三年带领团队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2023)、中国冰雪联合攻关单位(2021)等荣誉。个人获得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2023)、青年北京学者(2022)、北京“最美科技工作者”(2022)、首都劳动奖章(2022)、北京榜样月榜(2022)、首都最美巾帼奋斗者(2021)、2017-2020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2021)、“纺织之光”年度教师(2021)、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等人才称号或奖励。
刘莉分别从快、美、护、暖、机理等方面谈了自己参与2022北京冬奥会中国代表团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等9支国家运动队训练比赛服研发的心得体会。刘莉表示,她和团队将继续面向新问题,解决关键技术,努力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
刘皓,天津工业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柔性传感器、柔性发电和储能器件、柔性电子器件、智能可穿戴技术和新型检测方法与仪器,已出版期刊论文100多篇,在ACS AMI,ACS sensors, Material & Design , 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asurement等SCI收录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1项,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子任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项目20余项,开发了包括生物电干电极性能评测仪,服装压力舒适性评测仪、规整纳米模板电化学刻蚀仪和神经肌肉刺激仪等十几项仪器设备。先后获得2019年度“纺织之光”奖教金,获评2021年度十佳“新纤人”,获评 2023 年第七届感动工大人物,于2015年4月和2017年12月分别创立了智能可穿戴电子纺织品研究所和可穿戴电子与智能纺织服装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刘皓教授以《柔性传感器与智能可穿戴纺织品》为题,分享了他和团队对于柔性传感器、柔性电子器件、智能可穿戴技术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刘皓表示,他和团队将以需求为导向,引领技术发展,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进一步促进智能可穿戴产品的应用和推广。
会上,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肖文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蔡晓辉等专家分别围绕《健康智能感知人体机能提升》《压阻阵列型智能织物及健康相关应用》等开展了专题研讨。
摄影:张旭辉